跳转到内容

袁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袁紹
袁绍
大将军,鄴侯,領冀州
袁绍
國家东汉
時代東漢末年
主君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
封爵鄴侯
族裔
氏族汝南袁氏
籍貫汝南汝阳
出生不詳
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
逝世建安七年五月廿一日
(202年6月28日)
鄴縣
親屬
父親袁逢
繼父袁成
異母兄弟嫡兄袁基、嫡弟袁術
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四子袁買

袁绍(?—202年6月28日),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曾帶兵進宮誅殺十常侍,後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討伐董卓。在易京之戰擊敗公孫瓚後,其勢力達到巔峰;極盛時期據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河朔四州,官至大將軍,使其一度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諸侯。但在官渡之戰慘敗給曹操而受到重挫,接著在倉亭之戰再敗給曹軍,不久後就病逝。

生平

[编辑]

四世三公

[编辑]

袁紹出自士族汝南袁氏,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叔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司徒太傅,家族中四世居三公之位者多达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山松書記載,袁紹為袁逢的庶子,因袁逢的兄長左中郎将袁成早逝,袁逢將袁紹過繼給袁成。袁逢另有二子袁基袁術,所以在血緣上,袁紹及袁基、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由宗法繼承權關係來看,也可視為堂兄弟。

袁绍的母亲僅是個婢女,早年袁紹的地位頗見低微。《典略》载瓒表绍罪状曰:「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

袁紹父親袁成喜欢结交當時上層門閥的豪爽之士,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的很多人都与他交往。[1]袁绍有著不錯的外貌[2][3],同样也结交了很多士人。袁紹年紀很小就擔任郎官,之後升遷為濮陽長[4]。因為母親去世,棄官守喪,為母親服喪三年結束后,袁紹又為先前去世的嗣父袁成服喪三年。六年守喪結束后袁紹在洛陽隱居,結交遊俠,拒絕朝廷征召,此舉引發中常侍赵忠不滿。後來袁紹在叔父袁隗勸說下出仕,担任大将军何进[5],又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

188年(中平五年),朝廷任命小黃門蹇碩虎賁中郎將袁紹鮑鴻議郎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于瓊等八人共組成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绍被舉薦为中军校尉,成為汉灵帝新建立的西园军的副領袖[6]

誅殺宦官

[编辑]

當時宦官在朝廷氣勢已盛,而何進身兼外戚何皇后之兄)已與宦官對立。袁绍曾建議何進引誘撲殺宦官,何進猶豫不決,反被宦官知悉、搶先殺死何進。袁绍遂依自己當初的想法,名正言順率兵入洛阳南宫內杀绝阉官。此時董卓正好響應何進生前的密謀號召,藉口帶西涼兵團入京衛戍。

聯軍反董

[编辑]

董卓趁朝廷大亂時收编大將軍何进與其弟車騎將軍何苗所遺之部曲,又收呂布、施計并执金吾(京城警備司令)丁原之眾,召袁绍與之谋废漢少帝刘辩,改立漢獻帝刘协

袁绍儘管暗中不滿,但仍伪许之,然后亡奔冀州。董卓深知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威脅性,怕袁绍“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不斥其罪,反而封他为勃海太守、邟乡侯。

由於董卓廢少帝有逆當代的人臣之倫,袁绍因此在渤海起兵,自号车骑将军。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东诸侯同时起兵,众各数万,共推袁绍为盟主。董卓的先鋒部隊被孙坚打败后,畏懼聯軍的聲勢浩大,放弃洛阳並強遷京師长安。各路勤王而來的關東诸侯則因互不协调,不合而散。袁绍与韩馥準備擁戴幽州牧刘虞當皇帝,但刘虞拒絕。[7]

統一河北

[编辑]

在讨伐董卓之后,袁紹用计夺取了韩馥冀州,开始在華北扩张势力。隨後幾年間,在追隨者們的輔佐下,先後擊敗了公孫瓚孔融張燕等人,由此以冀州為基礎再掌握了青州并州幽州三州大部分人口的地盘[8],雄霸河北,擁有數十萬左右的大軍,是當時全中國最強的軍閥。同时袁绍也介入山东地区的战事,帮助曹操打败了吕布、张邈等势力,派臧洪为东郡太守。但臧洪却因故主張超被曹操攻杀时袁绍不肯相救之故,因而背叛袁绍,袁绍历时两年才攻破东郡。臧洪終究不肯复归袁绍,遂被袁绍处决。

獻帝逃出被李傕郭汜控制的長安逃到洛陽時,袁紹的謀士沮授田豐許攸建議迎接皇帝到城,但郭图淳于琼認為漢朝衰微、群雄並起,若迎接天子遇事總要上表,聽則權輕,違背則抗命,由此不認同沮授的建議[9]。由於袁紹鄙視董卓所擁立的獻帝,曾密謀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沒有成功。此時曹操則採納軍師荀彧的建議,搶先將獻帝迎到許都,奉戴天子並以朝廷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此时袁绍亦有迎驾之意,但因与公孙瓒作战又遭到臧洪的背叛,分身乏术,故派从事中郎徐勋请曹操代为迎驾,并派手下应劭去朝廷制定典章。曹操迎驾后以献帝名义以袁绍为太尉、封邺侯,袁绍认为自己位在時任大将军的曹操之下而不肯受命,怒道:“曹操好几次该死了,我救活了他,现在就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了吗!”因此曹操便讓出大將軍之位,改以袁绍为大将军,派將作大匠孔融持节到邺城给袁绍封拜官爵,袁绍才作罢,在受封邺侯時亦一度推辞不受,之後才接受封號。[10]袁紹的主薄耿苞向袁紹表示漢朝氣數已盡,袁氏應順應天意取而代之;袁紹將耿苞的意見告訴自己的手下試探輿論,結果眾人認為耿苞是在妖言惑眾應該處死,袁紹不得已只好處死耿苞來解套[11]

后曹操讨伐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紹趁机偷袭许都,袁紹以小儿子生病為由拒絕了田豐的意见,田丰當場以杖擊地:“蒼天啊!為了一個孩兒放棄良機!”[12]袁绍虽拒绝田丰建议,但仍派出将领出兵延津,却被曹操部将于禁所阻。后来袁紹終於出兵攻許都以爭獻帝,因此引發官渡之戰

兵敗官渡

[编辑]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率十餘萬大軍進攻曹操;官渡之戰初,謀士沮授建議袁紹採取持久戰略但不被袁紹採納;另一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兵襲擊許都亦不被袁紹接受,此時許攸剛好因家屬犯罪被袁紹處刑,使許攸對袁紹懷恨在心,遂投奔曹操。

許攸向曹操建議,派兵襲擊袁紹遠征軍的軍糧所在地烏巢。曹操聞之大喜,於是親率奇兵攻擊烏巢,當時守護烏巢的是淳于瓊;由於事發突然,張郃向袁紹建議派大軍救援輜重糧草的重地烏巢,但袁紹只派輕騎去救援烏巢,而淳于瓊未先加以防範,結果曹軍樂進率軍很快地攻陷了烏巢陣地,燒掉了袁紹軍所有的軍糧草石並斬殺淳于瓊。烏巢淪陷後使袁紹軍士氣大挫,此前田豐等人數度獻策不被袁紹採納成了關鍵。之後袁紹統治的冀州多叛但仍得以平定。

建安六年(201年),袁紹重振旗鼓,與曹操爆發倉亭之戰,但再度戰敗。自軍敗慚憤,發病嘔血[13],於建安七年五月廿一日庚戌(202年6月28日)離開人世[14],《獻帝春秋》記載在他死時「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评价

[编辑]
  • 赵忠:「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
  • 董卓:「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后汉纪·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六》)
  • 荀谌:「袁氏一时之杰。」(《资治通鉴·卷第六十》)
  • 鲍信:「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
  • 沮授:「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 公孙瓒:「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 袁术:「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
  • 和洽:「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 曹操:「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15]「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让县自明本志令》)
  • 荀彧:「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16]「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17]「兵雖多而法不整」[18]
  • 荀攸:「绍以宽厚得众心。」(《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
  • 程昱:「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 郭嘉:「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袁绍有恩于民夷。」(《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 王粲:「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英雄记》)
  • 杨阜:「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 孙权:「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 曹丕:「绍遇因运,得收英雄之谋,假士民之力,东苞巨海之实,西举全晋之地,南阻白渠黄河,北有劲弓胡马,地方二千里,众数十万,可谓威矣。当此之时,无敌于天下,视霸王易于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显别嫡庶,婉恋私爱,宠子以貌;其后败绩丧师,身以疾死,邪臣饰奸,二子相屠,坟土未干,而宗庙为墟,其误至矣。」(《典论》)
  • 臧洪:「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意,欲因際會,希冀非望,多殺忠良以立姦威。洪親見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同共勠力,為國除害,何為擁眾觀人屠滅!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19]
  • 陳容:「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為郡將,奈何殺之!」[19]
  • 献帝春秋》:「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 范晔:「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绍姿弘雅,表亦长者。称雄河外,擅强南夏。鱼俪汉舳,云屯冀马。窥图讯鼎,禋天类社。既云天工,亦资人亮。矜强少成,坐谈奚望。回皇冢嬖,身穨业丧。」(《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 陈寿:「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20]
  • 常璩:「汉末大乱,雄桀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吒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
  • 柳庄:「昔袁绍、刘表王凌诸葛诞,皆一时雄杰,据要地,拥强兵。」(《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
  • 苏夔:「近者刘荆州之意气,袁渤海之纵横,当其吐纳荆扬,鞭笞河朔,猛将厉于雕鹗,谋臣盛于云雨,从容啸咤,有席卷八荒之心,固以震倘肆椋熏灼宇宙者。」(《全隋文·卷二十七》)
  • 趙蕤:「袁本初虎視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於关西;吕布、陈宫,窃命於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長短經·卷六·霸紀下》)
  • 魏元忠:「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二》)
  • 何去非:「昔者东汉之微,豪杰并起而争天下,人各操其所争之资。盖二袁以势,吕布以勇,曹公以智,刘备、孙权各挟其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资以撼天下。绍举四州之众,南向而逼官渡;术据南阳,以扰江淮,遂窃大号;吕布骁勇,转斗无前而争衮州。方是之时,天下之窥曹公,疑不复振。而人之所以争附而乐赴者,袁、吕而已。」「袁绍虽非曹公之敌,亦所谓一时之豪杰,横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争天下,一旦摧败,卒以忧死。」(何博士备论)
  • 秦观:方绍与董卓异议,横刀不应长揖而出,及起兵渤海,遂有四州之地,连百万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不可谓非一时之杰也。然杀一田丰遂至于此,则天下之祸其有大于杀士者乎。
  • 郝经:「袁氏奕世公鼎,高风义轨,冠冕海内。绍资望夙着。一旦提剑而起,汛除阉竖,肃清宫闱。心不义卓,投袂而起,则有英雄之志矣。于是山东讨贼推为盟主,河朔服义让以方州,卒连幽并青冀,横制天下之半,材勇效命,智谋贡策,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则桓文之举也。乃猜忌自用,潜怀不轨,稽失事机,为操所先忿兵犯顺折衂以死,幼长倒置祸起骨肉,家声委地咸其自取也。」(《续后汉书》) 「时卓暴戾,气凌一时,决计废立而绍忤之,故致忿骂。绍亦一时之杰,揖之而去,亦其宜也。」
  • 罗贯中:「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 王世贞:「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终者,要必有人臣之体,人臣之体在才巨而心小其识不凡,而凡不远而远乃可保也无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则项羽、袁绍、李密;委质,则韩信及荣也。」(王弇州崇论卷之四)
  • 王夫之:「袁绍虽疏而有略,其规恢较大矣。」(《读通鉴论》)
  • 柳从辰:「卓虽受诛,豪杰并起,跨州连郡如刘虞、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刘焉、袁术、吕布者,皆尝雄视一时,其权力犹足匡正帝室。」
  • 吕思勉:「袁绍是曹操的大敌。他不但地广兵强,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势力极大,即论其才具,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
  • 蔡东藩:「况引狼入室,绍实主谋,鲍信进诛卓之方,犹不失为中计,而绍又不能信从;绍非特害进,并且覆汉,其罪亦弥甚矣!」(《后汉演义》)
  • 毛泽东:「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
  • 方诗铭:「世族、豪杰、游侠,是袁绍的优点,也是袁绍的有利条件,以此为凭借,他得到“名豪大侠,富室强族”的支持,最后雄据河北,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出身于世族的袁绍,再加上他的游侠性格和豪杰才能,叱咤风云,雄据一方。尽管后来支持他的人们,有的相互火并,有的背叛投降,最后使袁氏政权烟消火灭。但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袁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人物。」(《三国人物散论》)

家庭

[编辑]

祖父

[编辑]

父親

[编辑]

兄弟

[编辑]
  • 袁基(紹之同父兄,宗法論為從兄),與袁隗一同被董卓所害,漢太僕。
  • 袁術(紹之同父弟,宗法論為從弟),曾趁亂世稱天子,卻得不到支持,最終屢次兵敗後吐血而死。

姐妹

[编辑]

妻妾

[编辑]
  • 劉夫人(生熙、尚)
  • 寵妾五人,被劉夫人所殺

兒女

[编辑]
  • 长子袁譚,袁紹死後,為了爭奪父袁紹繼承人之位,而與三弟袁尚互相攻伐,最後為曹操所破。
  • 次子袁熙,袁紹死後偏安幽州,後收留投奔而來的三弟袁尚,一同逃到遼東,為公孫康所殺。
  • 三子袁尚,袁紹廢長立幼,袁紹死後繼位,為了保存繼承人之位,與長兄袁譚互相攻伐,為曹操所破,投奔袁熙,一同逃到遼東,為公孫康所殺。
  • 袁買(袁尚弟,一說袁尚兄子)

族人

[编辑]
  • 袁隗,袁绍叔父,在朝廷時被董卓所害。
  • 高幹,袁紹的外甥,在袁紹辭世後表面上歸順朝廷,後趁曹操對付袁紹之子袁熙和袁尚時,高幹舉兵叛變,但事敗被殺。
  • 袁遺,袁绍堂兄,字伯業,曾任長安令、揚州刺史,最後為袁術所敗,因部下背叛而被殺。曹操稱其「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矣。(白話:年紀漸長仍能堅持好學不倦的,就只有我與袁伯業了。)」
  • 袁敘,袁绍堂弟,曾任濟陰太守。
  • 袁胤,袁绍堂弟,曾任丹楊太守。
  • 袁春卿,与袁绍同族。任魏郡(治邺城)太守。曹操攻邺时,派人到扬州迎袁春卿之父袁元长,让董昭劝袁春卿投降。

部下

[编辑]

鄴郡

[编辑]
  • 李延,袁紹任命的豫州從事,後被董卓擒獲並烹殺。
  • 沮授,在官渡之戰之前,建議打持久戰,未被採納,官渡之敗後被俘。其後密謀逃回袁紹,事敗被殺。
  • 田豐,在官渡之戰之前,建議偷襲許都,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後因反對官渡之戰而被下獄,袁紹官渡失敗後,將田豐殺害。
  • 荀諶荀彧之兄,說服韓馥出讓冀州牧職位予袁紹。
  • 許攸官渡之戰時其奇襲許昌的建議未被採納,家人犯罪被拘禁引致許攸出賣袁紹,獻計奇襲烏巢。
  • 逢紀,向袁紹獻計把冀州鵲巢鳩占,袁紹死後助袁尚繼位。
  • 審配,因許攸家人犯罪而作拘禁,令許攸出賣袁紹,引致官渡之敗,袁紹死後助袁尚繼位。
  • 郭圖,支持袁譚繼位,南皮城破後,被曹操斬殺一家。
  • 辛評,辛毗之兄,因其弟辛毗內通曹操,以通敵的罪名被囚禁,審配憤恨辛毗反叛,遣兵殺害鄴城中辛氏一族。
  • 辛毗,被袁譚派遣向曹操求援,辛毗反而建議應以此機會吞併河北,降曹。
  •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袁紹的軍中文書檄文,多出其手。後歸順曹操。
  • 董昭,袁紹任命的魏郡太守,後歸順曹操。
  • 張景明,曾與高幹郭圖等說服韓馥出讓冀州州牧職位予袁紹。後來因過錯受到夷滅之禍。
  • 劉勳,任虎牙都尉,與袁紹一同首倡起兵討伐董卓,並在收服張楊時中多有建功。後來被袁紹所殺。
  • 孟岱,與審配有間隙,在官渡之戰失敗後,審配的兩個兒子為曹操所用,遂對袁紹說:「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袁紹因此任命他為監軍,代審配守鄴城
  • 朱漢,袁紹封為都官從事。圍韓馥府第,韓馥要求離開,弄跛韓馥的長子,後為袁紹所殺。
  • 栗成,袁紹任命的魏郡太守,被黑山賊所殺。
  • 陶升,原是小吏,有善心,曾加入黑山賊,後被袁紹收為部下,不久提拔為建義中郎將。于毒殺栗成後,袁紹和陶升攻殺于毒。
  • 周昂,袁紹早期武將,在孫堅攻打董卓期間,被袁紹派與奪取孫堅的屯兵地陽城,射殺公孫瓚之弟公孫越
  • 季雍,袁紹早期武將,後背叛袁紹而降公孫瓚
  • 朱靈,袁紹早期武將,被袁紹派遣攻打背叛袁紹的季雍。曹操討伐陶謙時,奉袁紹之命督三營軍士,趕赴增援曹操,其後留在曹營。
  • 淳于瓊,袁紹軍中宿將,官渡之戰期間,為守護烏巢糧倉的主將,後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樂進所擄獲後處死。
  • 麴義,袁紹軍中驍將,在界橋之戰中,屢次大破公孫瓚軍,因恃功而驕恣,後為袁紹所殺。
  • 崔巨業,袁紹大將,領兵圍故安,被公孫瓚在巨馬水之戰中所大破。
  • 耿包,袁紹主簿,勸袁紹自立為帝,袁紹以耿包之議展示於軍府僚屬,議論者認為耿包妖妄宜誅。袁紹知眾情不支持稱帝,不得已將耿包殺死以隱藏自己的心意。
  • 顏良,袁紹軍中名將,在白馬之戰中,顏良軍因孤立作戰,被在曹軍中的關羽所斬殺。
  • 文醜,袁紹軍中名將,在顏良被殺後,於延津之戰中,與劉備共同攻擊曹軍,為曹軍士兵所殺。在演義裏死於關羽刀下。
  • 張郃,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期間,與高覽被郭圖誣告,一同投降曹操,為後期曹魏抵禦諸葛亮北伐大軍的名將。
  • 高覽,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期間,與張郃被郭圖誣告,一同投降曹操。
  • 韓猛,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時,被袁紹派往攻擊曹軍糧道,曹仁破於雞洛山。
  • 蔣奇,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時,為沮授推薦護送淳于瓊運糧軍,為袁紹拒絕。
  • 蔣義渠,袁紹大將,袁紹在官渡之敗後,將敗逃的袁紹接到了黎陽,並慢慢地收拾重整態勢東山再起。
  • 眭元進,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為守護烏巢糧倉的副將,後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韓莒子,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為守護烏巢糧倉的副將,後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呂威璜,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為守護烏巢糧倉的副將,後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趙叡,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為守護烏巢糧倉的副將,後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何茂,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受于禁與樂進等進攻別營,不敵投降。
  • 王摩,袁紹部將,易京之战时担任鄄城督,官渡之戰期間,受于禁與樂進等進攻別營,不敵投降。

冀州

[编辑]
  • 蘇由,鄴城守將,曹操攻鄴時欲開城投降,事敗出逃,投奔曹操。
  • 審榮,審配之姪,曹操攻鄴時引兵入城。
  • 馮禮,審配部將,曹操攻鄴,馮札為內應,開突門內操兵三百餘人。審配察覺,從城上以大石擊門,門閉,入者皆死。
  • 沮鵠,沮授之子,守邯鄲,為曹操擊敗。
  • 尹楷,守毛城,以通上黨到達鄴的糧道,為曹操擊敗。
  • 高蕃,魏郡太守,屯兵河上阻礙曹軍用水道運糧,為李典程昱渡河擊敗。
  • 韓范,曹操攻鄴時投降,大加封賞以作榜樣。
  • 梁岐,曹操攻鄴時投降,大加封賞以作榜樣。
  • 牽招,袁尚命牽招向高幹求援被拒絕後投降曹操。
  • 李孚,袁尚命李孚入城通知審配聯合攻擊,後助曹操在袁譚死後安撫南皮民眾。
  • 呂曠,曹操攻鄴時投降。
  • 呂翔,曹操攻鄴時投降。
  • 馬延,曹操攻鄴時臨陣投降,引起袁尚士兵潰敗。
  • 張顗,曹操攻鄴時臨陣投降,引起袁尚士兵潰敗。
  • 郭昭,袁紹、袁尚屬下,任射聲校尉。曹操攻鄴時臨陣投降,引起袁尚士兵潰敗。
  • 沐並,袁紹佔冀州時始為其吏,後為曹魏官員,官至濟陰太守。
  • 徐勛,袁紹屬下從事中郎,袁紹曾派他通知曹操救援漢獻帝劉協。[21]

青州

[编辑]
  • 嚴敬,袁譚大將,黎陽之戰被樂進斬殺。
  • 汪昭,《演義》人物,袁譚部將,與徐晃交戰數合,被斬於馬下。
  • 岑壁,《演義》人物,袁譚部將,袁譚與袁尚內鬥,岑壁罵陣,袁尚大將呂曠拍馬舞刀,戰數合,岑壁被斬於馬下。
  • 彭安,《演義》人物,袁譚部將,與徐晃交戰數合,被斬於馬下。
  • 郭圖,支持袁譚繼位,南皮城破後被曹操斬殺一家。
  • 辛評,因其弟辛毗內通曹操,以通敵罪名囚禁。后其家在邺城被审配所杀。
  • 辛毗,被袁譚派遣向曹操求援,辛毗反而建議應以此機會吞併河北。
  • 王修,袁譚攻袁尚戰敗後王修率兵來救。
  • 劉詢,叛離袁譚,諸城響應。
  • 劉獻,青州別駕,數次毀謗王修,後來犯錯當死,因王修的關係得免死。
  • 管統,眾將叛離袁譚時唯一支持袁譚的太守,即使袁譚被殺後仍拒絕投降。
  • 華彥孔順,奸佞小人,被袁譚信以為腹心。

幽州

[编辑]
  • 焦觸,和張南一同叛變並攻擊袁尚、袁熙,迫使其投奔遼西烏桓,後投降曹操。
  • 張南,和焦觸一同叛變並攻擊袁尚、袁熙,迫使其投奔遼西烏桓,後投降曹操。
  • 韓珩,焦觸部下,任別駕一職,焦觸叛變時,有感受袁氏恩惠,拒絕一同叛變。

并州

[编辑]

客將

[编辑]
  • 張楊,反董卓失敗後投奔袁紹,不為所用。
  • 呂布,逃出長安後投奔袁紹,大破張燕軍,因掠奪民眾為袁紹忌憚而出逃。
  • 劉備,徐州兵敗後投奔袁紹,派往汝南共擊曹操,曹仁率騎兵攻打劉備,劉備大敗逃走。
  • 陳瑀陳球長子,陳琮陳珪之兄。後被孫策屬下呂範徐逸擊敗後向北投靠袁紹,袁紹用其為故安都尉。

藝術形象

[编辑]

動漫遊戲

[编辑]

影視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父成,五官中郎將,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2. ^ 三國志》卷六:(袁)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曹操)少与交焉。
  3. ^ 太平御覽》卷三八九引《英雄記》:袁绍生而孤,幼为郎,容貌端正,威仪进止,动见仿效。
  4. ^ 《太平御覽》卷三八九引《英雄記》作复陽长。
  5. ^ 《三國志》卷六注引《英雄記》: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於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
  6.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
  7. ^ 《三国志·武帝纪》: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绍又甞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8. ^ 袁紹所據之地相當於今日的山東河北山西三省,遼寧則為當時佔有遼東一帶的公孫度所有,乌桓普富卢难楼散布在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幽州比较凌乱,还有渔阳人鲜于辅督幽州六郡,与袁绍对立。田畴率五千馀家割据右北平郡徐无山王松割据渔阳郡部分地盘。
  9. ^ 《後漢書》卷八十一:颍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10.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於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後受之;《三國志》卷六:天子以紹爲太尉,轉爲大將軍,封鄴侯,紹讓侯不受;《獻帝春秋》: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太祖聞,而以大將軍讓於紹...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之鄴,拜太尉紹為大將軍,改封鄴侯。
  11. ^ 《後漢書》卷七十四:紹既並四州之地,觿數十萬,而驕心轉盛,貢御稀簡。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觿情未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多;《三國志》卷六引《典略》:自此绍贡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绍以苞密白事示军府将吏。议者咸以苞为妖妄宜诛,绍乃杀苞以自解。
  12. ^ 《三国志》卷六: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13. ^ 《三國志》卷一:(建安)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建安七年)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資治通鑑》卷64:(建安六年)曹操就谷於安民。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乃止。夏,四月,操揚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建安七年)袁紹自軍敗,慚憤,發病嘔血;夏,五月,薨。
  14. ^ 後漢紀》卷二十九:(建安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發病死;《後漢書》卷四十七上:冀州城邑多畔,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夏,薨;《三國志》卷六: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
  15. ^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7-18頁
  16. ^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0頁
  17. ^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3頁
  18. ^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4頁
  19. ^ 19.0 19.1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呂布臧洪傳第七》
  20. ^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16-217頁
  21. ^ 《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故使從事中郎徐勛,就發遣操,使繕脩郊廟,翊衛幼主。」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後漢書·卷74上》,出自范晔後漢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06》,出自陳壽三國志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東觀漢記

参考文献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