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封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封建是源自於中國古代天子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功臣作為食邑制度[1]。在此制度下,大地主或領主能從土地取得收入,並且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2]世界史中,各国古代均有不同形态的领主统治制度。

非马克思主义的“封建”与馬克思主義的“封建”意义不同,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影響下,中国大陆常将「封建」做為封建社會的代稱。

辭源

[编辑]

中国,“封建”最早的出处是《诗经·商颂·殷武》中的“命于下国,封建厥福”,用于指代商王朝册封本族和异族方国诸侯的行为,为“封土建邦”之意。稍晚一些的出處则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把親信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用來屏障周王室。只有這種封土建邦,分封割據的狀態,才叫做「封建」。西方歷史中的feudal,也是被譯為封建,指的也是同樣的分封割據的狀態。

封建,为文言文句法的两个近意动词连用,本意是分封土地、建制诸侯国,該詞彙为中國自古有之,并非指現代意義的封建制度的翻译[註 1]

封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特指中国古代的分封建国制,即分封制[3]。近代“封建”一詞係日本和製漢語詞彙,日本史學界將歐洲歷史上的feudalism漢譯為封建,並用以借指日本歷史上的地方分權制度[4]

世界各地的封建制度

[编辑]

現代學者稱之為「封建」的歷史制度包括:

中國古代封建制(分封制)

[编辑]

封建制,即中国古代的分封制,作为一种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其萌芽源远流长,不知确切起源,《史记》载,“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很可能是在描述早期封建制度的起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曾经在《封建论》中推论过封建制的起源,认为其萌芽于部落时代,群长相互竞争,强者威服众部落,但又没法完全实施统治,不得不以“分封”形式确立其他群长后代对自己族群的统治,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产生的一个必然阶段。 至周代,分封制已臻于完善,按后世儒家记载,其与宗法制相结合,依据礼制五等爵制进行阶层划分,有严格的尊卑区别,由王室代表(周天子)将土地分等,封给宗亲、功臣,宣命其为诸侯、准许建制方国,以安定周边少数民族、拱卫王室。秦朝起加强中央集權,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土地给功臣,而是使用秦国变法时创立的二十等爵功勋制,用功勋爵来赏赐功臣。然而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与汉室宗亲,建立数百王国、侯国,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存在于两汉西晋短暂的统一后,又因为分封宗室、君主个人素质(晋惠帝)等原因,最终经历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再一次瓦解为南北对峙、分裂的地方政权。后世郡县制、三司制、行省制等相继成为国家管理地方的主要制度,分封制渐渐被形式化、礼仪化的,仅在少数朝代有个别或短暂的分封现象,如清朝初期,封明朝降臣吴三桂为平西王,据云南。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以唐、虞、夏、商、周為封建時代,唐虞以前為傳疑時代,秦漢及以後為統一時代。分封制分封须与册封相区别。分封是一国君主用治下的土地赏赐给下臣,并准许下臣建立封国政权、担任封国君主,是地方政权从无到有的建制过程。册封指一国君主用“金册封爵”的礼仪,从形式上确认原本存在的地方政权首脑(包括首领、族长、酋长、乃至小国君主)的地位,相当于承认其治权而将其纳入管辖体系(如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诸国为管辖关系,特点是可以武力决定辖下属国的王嗣传承、国君废立)或朝贡体系(特点是仅从合法性上维持上国与属国的关系,上国不干涉属国的内政),予以政策和制度保障,以金册为证。

歐洲的封建制度

[编辑]

歐洲的封建制度(feudalism),特指中世紀欧洲的一种法律与军事相结合的习俗,盛行於9到15世紀,隨著16、17世紀民族國家的興起而式微。

日本的封建制度

[编辑]

日本的封建制度發源於8到12世紀平安時代律令制,在12到19世紀武家政權時代成為主流體制,終止於19世紀後半葉的明治維新废藩置县後封建制在日本废止。

中東的封建制度(伊克塔)

[编辑]

為中東地區於中世紀時期盛行的封建制度,與歐洲最大的不同在於受封者的後代無法世襲該領地,也無權處置受封領地內的人民。

馬克思主義的「封建」概念

[编辑]

封建制度,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术语,为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重新定义,借用了当时已有的词汇feudalism,用于形容“统治者借由控制土地等稀缺生产资料建立等级社会,通过劳务、地租、租金等形式剥削劳动者”这样一种经济模式[5]

注释

[编辑]
  1. ^ 在现代中国尤其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为人所熟知,并常常狭义地带入其概念,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封建相混淆

另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封建制度.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 ^ 封建制度.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3. ^ 柳宗元·中唐,《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于是有诸侯之列,……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后有诸侯,……后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4. ^ 陳心慧譯、岡田英弘著《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將西洋史的feudalism誤譯為封建制,這是因為西洋史學者不具有中國史的知識,而東洋史學者也不具有歐洲史的知識,雙方沒有相互糾正錯誤的能力。……日本的西洋史將feudalism誤譯為封建制的結果,影響了日本的東洋史,讓人有一種在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實行feudalism的錯誤印象。」,頁210-211。
  5. ^ Philip Daileader, "Feudalism", The High Middle Ages, Course No. 869, The Teaching Company, ISBN 1-56585-827-1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