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赤銅鍱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赤銅或銅鍱部(梵語Tāmraparṇīya巴利語Tambapaṇṇiya),也叫做紅衣部(梵語:Tāmraśāṭīya),是傳至斯里蘭卡分別說部佛教支派。因斯里蘭卡古稱「銅鍱洲」(巴利語:Tambapaṇṇī-dīpa)或「赤銅鍱」故得名。[1][2][3][4]

支派

[编辑]

巴利語三藏為其主要特徵,又被稱為巴利文佛教或尼柯耶[5]派。

因為權力上的紛爭,後世分裂為三派:

漢傳記載

[编辑]

傳承

[编辑]

斯里蘭卡(古稱僧伽羅國、師子國)的分別說部佛教是第三次結集摩哂陀尊者傳入:

學說

[编辑]

有分

[编辑]

有分(巴利語:bhavaṅga)概念最早出現在《發趣論》中[6]

玄奘三藏譯世親大乘成業論》。

扶南三藏僧伽婆羅優波底沙解脫道論》。

玄奘三藏譯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

真諦三藏譯世親攝大乘論釋》。

意根

[编辑]

心臟(巴利語:hadaya,梵語:hṛdaya)一詞出現在《分別論》對意界的定義中[7]

玄奘三藏譯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

玄奘三藏《成唯識論》。

窺基法師《成唯識論述記》。

存世經典

[编辑]

善見律毘婆沙》為赤銅鍱部律藏的註釋書。又據學者考證,《解脫道論》可能為無畏山派(巴利語: Abhayagirivihara)的論書。

參見

[编辑]

註釋和引用

[编辑]
  1. ^ Mun-keat Choong. The Notion of Emptiness in Early Buddhism.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 1999: 99 [2020-05-22]. ISBN 978-81-208-164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2. ^ Etienne Lamotte.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Saka Era (PDF). Sara WEBB-BOI.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 1988: 120 [2020-05-22]. ISBN 978-90-6831-1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15). 
  3. ^ Edward James Rapson; Sir Wolseley Haig; Sir Richard Burn; Henry Dodwell; Mortimer Wheele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Ancient India. University Press. 1922: 213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4. ^ Tambapann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liKanon.com
  5. ^ 真諦部執異論》:「天竺呼部為尼柯與。」
  6. ^ 水野弘元《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關於有分識,巴利論藏最後的《發趣論》(Paṭṭhāna, i, p. 163ff.)各處皆有提到,在此以前的六論則完全沒有出現此名稱,其實初期論書以來所說的八十九心中,作為三界諸有情的基礎心的十九心,即是作為有分識而存續。關於這點,在論藏的註釋書或綱要書等中,有詳細的說明,但是,在此只想從其潛在識的立場簡單做介紹。巴利的有分識,即是作為過去善不善行為結果的異熟識,由前世一切行為的結果,而規定有情的下一生,決定其投生的命運。也就是,有情在結束前生時,依據前生的善惡業,投生到其對應的世界,前生的最後死心cuti-citta,以及接續往下一生的結生心paṭisandhi-citta,都是前生善惡業的果報、異熟。而投生到下一生的最初剎那之結生心,是此有情一生的基礎心,此基礎心稱為「有分識」。」
  7. ^ 水野弘元《心識論與唯識說的發展》:「心、意、識之語,自原始佛教以來,乃至在部派佛教,多被作為同義語,不加區別而使用。例如,在Saṁyutta, ii, p. 24 中,有謂:「cittam iti pi mano iti pi viññāṇaṁ」(識又稱為心、意)。在巴利阿毘達磨定義中,對於心、意、識任何一語的語義,一定都是用同樣的語句做說明:「cittaṁ mano mānasaṁ hadayaṁ paṇḍaṛaṁ mano manāyatanaṁ manindriyaṁ viññāṇaṁ viññāṇakkhandho tajjā manoviññāṇadhātu」(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隨順﹝觸等法﹞的意識界)。Mahāniddesa, pp. 3, 176, 488 etc.; Paṭisambhidā-m. i, p. 189 etc; Dhammasaṅgaṇi, pp. 10, 11, 18, 19 etc; Vibhaṅga, p. 87 etc.」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