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

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日版名:聖剣伝説DS CHILDREN of MANA,英文版名:Children of Mana是2006年在掌上游戏机任天堂DS发行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其由史克威尔艾尼克斯Nex娱乐开发,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和任天堂发行。这是圣剑传说系列第六部作品,是玛娜世界子系列的首部作品,其前作为2003年的《新约 圣剑传说》。《玛娜之子》采用高度奇幻的世界观,讲述四名年轻英雄和入侵的怪物战斗,了解毁灭他们家族之大变灾的故事。

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
  • 聖剣伝説DS CHILDREN of MANA
  • Children of Mana
日版游戏封面
类型动作
平台任天堂DS
开发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Nex娱乐
发行商
  • 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 欧美:任天堂
总监伊藤芳树
制作人青山胜治
设计师石井浩一
编剧加藤正人
美术池田奈緒、伊藤龍馬
音乐伊藤贤治岩田匡治相原隆行
系列圣剑传说系列
模式单人多人
发行日
  • 日本:2006年3月2日
  • 北美:2006年10月30日
  • 澳洲:2006年12月7日
  • 欧洲:2007年1月12日

《玛娜之子》除了延续圣剑传说前作的即时战斗等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元素外,还更加关注用户友好度。和早期圣剑传说作品不同,《玛娜之子》采用更注重动作的迷宫,玩家通过完成随机生成的关卡推进游戏。主线和支线任务皆需要玩家杀过迷宫、击败头目,之后返回中央的玛娜之村。如同大多数前作,游戏支持本地多人合作游戏。

《玛娜之子》由系列创作人石井浩一设计、伊藤芳樹监督。游戏首周销量10万套,获得一般的商业成功。评论对美丽图形和独特的音乐表示称赞,但对简单重复的战斗和薄弱的故事表示批评。

玩法

编辑

《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和之前的圣剑传说游戏类似,都采用俯视视角,玩家角色在场景中和敌对生物战斗。玩家从四名角色中选择其一为主人公。每名角色都有四类能力值——魔法的伤害力、攻击的速度、生命值魔法值的高低——每类分为五个星级[1]。除却少量角色专用任务外,角色选择对情节几无影响。和系列前作不同的是,主人公在游戏中没有伙伴;不过多人模式可让至多四名玩家合作游戏,每名玩家的画面都会显示全部角色[2]。多人模式仅能通过本地WiFi连接,且纪录在主人玩家的游戏中保存[3]

和更标准的动作角色扮演游戏系列前作不同,《玛娜之子》是迷宫探索游戏,操作时间大多花费在指定场所而非开放世界的地图。玩家在世界地图上选择前去的场所。各个区域的首要目标是清理迷宫中的怪物。每个迷宫都划分为多个随机生成的楼层,前往下一层必须找到光之水滴,并将之放到发亮的传送点光之泉[3]。玩家只有完成之前的迷宫,才能来到最终层和头目对战[2]。除非角色死亡或脱出迷宫,则不能回到之前的楼层;退出迷宫后下次又会从头开始迷宫[3]。玩家不闯迷宫时,可以在玛娜之村的商店购买装备。玩家还可在穴熊的商店接村民的支线任务,之后重回迷宫挑战[2]。任务模式的迷宫会有些许变化:玩家的起始位置未必相同、层数也不一样、怪物和头目怪兽亦有不小变化。类似主线任务,穴熊的任务包括清理迷宫怪物、或是从迷宫尽头拿到特定道具[1]

游戏沿用之前圣剑传说游戏的即时战斗机制。游戏有剑、链条、弓和锤这四种能力各异的武器。玩家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武器攻击,同时四名可选角色皆可使用任意武器。玩家可以随时切换装备的武器。每种武器都有普通攻击、特殊攻击和蓄力攻击。蓄力攻击威力最强,但需要将蓄力槽集满,集气的方法是用普通攻击敌人并对其造成伤害。不同的武器对环境的效果不同,比如锤子可以砸破罐子[3]。此外玩家还可以从八种元素选择其一,不同的元素会带来各异的魔法攻击,或是给武器攻击附加魔法强化。玩家可以在玛娜之村切换元素。装备魔法辉石可以强化魔法威力,并提升玩家的能力值[1]

情节

编辑

设定与角色

编辑

《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设定于世界Fa'diel,世界包括五块大陆Jadd、Topple、Wendell、Ishe、Lorimar以及岛屿Illusia。游戏从Illusia岛屿中心的玛娜之树开始。在多年以前,玛娜之树底部发生了“大变灾”,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在事件中,一名勇敢的男孩与一名女孩使用玛娜之剑封印了灾难。现在,一组孤儿出发探索那场杀死家人事件的详情。

《玛娜之子》有四名主人公,分别是Ferrik、Tamber、Poppen和Wanderer。他们都生活在玛娜之树附近的玛娜之村。Ferrik是15岁的男孩,勇敢、开朗。他在大变灾中失去了双亲和姐姐;在被骑士救出后,他开始磨炼剑技。Tamber是16岁的女孩,真诚、正义而成熟。他在大变灾周公失去双亲和弟弟;她的武器是弓。Poppen是9岁的男孩,顽强而无畏,他的母亲在生下他后离世,父亲在大变灾中死去;他的武器是链。Wanderer是一名行商,是系列中例行出现的角色。他是Niccolo族的兔/猫人,在大变灾中因Lorimar王失去了家庭;他选择的武器是锤[4]

故事

编辑

一日,一道电闪,裂开了玛娜之树下的石碑,扭曲了时空。英雄前往玛娜之塔,寻找并救回前去祈祷的好友,女祭司Tess。在一名元素精灵的伴随下进入塔后,英雄发现塔中出没大批怪物。在杀到塔顶后,英雄找到了受怕但安然无恙的Tess。突然一只巨鸟出现并袭击二人。英雄对其攻击,但无法打破那只鸟的护照。突然一把剑从天空落下,破坏了鸟的屏障,英雄得以伤害此鸟。正在将鸟击败之时,一名神秘的黑衣男子出现,并企图带走圣剑,然而插在地上的剑产生屏障,阻止他将剑拔走。男人消失后,英雄也尝试拔剑,但这次没有屏障弹开他,原来这是传说中的玛娜之剑。

在从玛娜之塔返回后,英雄发现三道神秘的光落向了Topple、Jadd和Lorimar。在询问村长后,英雄调查这些地方,并发现充满怪物的迷宫尽头出现了巨大的怪物。在完成这三项任务后,神秘男再度出现并自称玛娜之王。他夺走了玛娜之剑,并在Wendel掀起了大风暴。英雄为阻止玛娜风暴,前往和玛娜之王战斗。正在玛娜领主杀死英雄之时,一堆辉石出现在英雄周围,挡住了他的攻击。玛娜之王接着决定绑架Tess并消失。

再回到玛娜之村后,英雄走上玛娜之树根部下的生命之路。在路的尽头,英雄看到在此等待的玛娜之王,二人展开了战斗。玛娜之王在被击败后称,他是在大变灾中拯救世界的两名玛娜之子之一,他不想伤害任何人,而只是想达成他被创造出来的原因:“让玛娜之力充满世界”。他告诉英雄,另一名玛娜之子正在世界制造灾难,必须要阻止他。他将玛娜之剑还给英雄,并跳下悬崖自杀。力量的变化让天空出现裂隙,第二名玛娜之子正在那里等待。英雄将第二名玛娜之子击败,让世界恢复和平。

之后,Illusia要摆脱给Tess和元素精灵照顾,其他人必须离开。Moti说,Illusia要受到天堂般的保护,人类多年不再回来。他们乘船朝向Jadd,在新世界开始新的生活。

开发

编辑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在2003年开始发展“多态内容”的营销战略,即“将知名资产搬上多款平台,让产品尽可能面向更广泛的用户”[5]最终幻想VII补完计划是之中最早的项目,同时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还计划,同时通过开发其它类型的游戏,将至扩展到其他系列。虽然当时项目中并未公布圣剑传说系列,但2004年下半年的消息称,有一部开发中的未定名圣剑传说将在任天堂DS平台推出[6]。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在2005年上半年公布了“玛娜世界”计划,将“多态内容”理念应用于圣剑传说系列,计划包括多款不同类型不同平台的游戏;这些作品皆非之前游戏的前后传,但在主旋律会有联系[7]。本作是计划的首部作品,也是圣剑传说系列的第6部作品,游戏标题“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于2005年9月公布[8]

《玛娜之子》由Nex娱乐开发和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合作开发,Nex娱乐之前开发过光明系列迷宫探索游戏[7][9]。游戏由系列创作人石井浩一设计,伊藤芳树监督,青山胜治制作。游戏开场影片由Production I.G制作[10]。游戏一开始就设计为利用DS机能优势,“对所有人都有趣的动作类型游戏”。石井格外注重创作真正的多人合作游戏,这个愿望从系列第二作《圣剑传说2》(1993)就延续了下来。不过为了和《圣剑传说2》的本地多人模式保持一致,营造玩家和邻近而非远方之人互动的体验,他选择不用DS的任天堂Wi-Fi功能。在设计多人模式时,他还营造了混乱的兴奋,比如玩家可互动而无需专注于困难或彼此竞争。游戏部分设计选择意味更注重都动作成分,比如攻击会让敌人飞过屏幕,玩家可以同时使用按键和触控笔可简化操控,并可直接控制行动方向。随机生成迷宫的机制亦是为此[11]。虽然石井称系列游戏仅仅有主题程度的联系,但他也在采访中表示,《玛娜之子》设定于2007年游戏《圣剑传说4》所述大变灾情节的10年后[12]

《玛娜之子》由伊藤贤治岩田匡治相原隆行谱曲。伊藤曾为圣剑传说首作《圣剑传说 ~最终幻想外传~》及其2003年重制版《新约 圣剑传说》作曲。这是岩田和相原首部谱曲的圣剑传说游戏,不过岩田之前有参与多款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游戏的配乐。游戏音乐曲风多样,包括摇滚爵士古典乐。史克威尔艾尼克斯音乐在线的克里斯·格林宁称,受任天堂DS硬件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合成乐器都“非常有美感或逼真”[13]。专辑《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原声音乐》收录了33首《玛娜之子》中的曲目,分为两碟合计约1.5小时。专辑由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于2006年5月9日在日本iTunes商店上架,没有独立的实体专辑发行[14]

评价

编辑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68%(38个评论)[15]
Metacritic65/100(34个评论)[16]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60/100[17]
Eurogamer6/10[18]
GamePro4.0/5[20]
GamesRadar+     [21]
GameSpot58/100[3]
IGN8.0/10[2]
Fami通36/40[19]
RPGFan75%[1]

《圣剑传说DS 玛娜之子》在日本头三日——3月2日至3月5日——售出10.3万套,低于预期销量,部分原因是任天堂DS主机短缺[22]。据Enterbrain统计,游戏到2006年年底时售出281,083套[23]。游戏获媒体褒贬不一的评价,折算为百分制后的媒体评分从58到90不等[3][19]。以图像为首的游戏呈现获得称赞,GameSpot的格雷戈·缪勒称“诱人的视觉风格是《玛娜之子》的可取之处”[3]GamesRadar的雷蒙德·帕迪拉对游戏“美丽而独特的画风”表示称赞,1UP.com的杰里米·帕里什亦表示画面“几乎很可爱”[17][21]IGN的马克·保桑和RPGFan的尼尔·钱德兰将游戏比喻为绘画和故事书[1][2]。游戏音乐亦获称赞;保桑称其“相当出众”,钱德兰亦谓之“很好”,缪勒也表示其“和游戏基调搭配的相当出色”[1][2][3]

缪勒等对重复的游戏性普遍表示批评。缪勒称“没有打破清迷宫的单调”,Eurogamer的罗布·费伊也表示游戏重复平淡[3][18]GamePro总结称“《玛娜之子》败在其重复性”,钱德兰认为大多数玩家游戏未过半就已厌倦[1][20]。日本《周刊Fami通》的评论虽然打出了特别高的分数,但认为游戏无法和系列之前的作品相比[19]。保桑的评价相对于其他评价较为积极,认为多人模式补足了薄弱的游戏性,称“游戏的娱乐价值因多人模式而跨越式提升”,费伊也轻度同意此观点[2][18]

除了清迷宫的游戏性外,战斗自身也遭评论者批评,帕迪拉成“武器使用是本游戏最令人失望的一面”[21]。费伊和缪勒认为战斗起初很有趣,但很快就因其简单而变得无聊[3][18]。钱德兰还称战斗中的魔法很难派上用场,更降低了游戏复杂性[1]。钱德兰和GamePro皆对“稀疏而缓慢”的故事表示批评,费伊称故事“深度薄如蝉翼,企图联系住一切但惨遭失败”,仅是结合了一些角色扮演游戏的陈腔滥调[1][18][20]。帕迪拉概括称,虽然游戏有一些不错的要素,但最终没有达到其作为圣剑传说游戏的潜能[2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handran, Neal. Children of Mana. RPGFan. 2006-12-28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Bozon, Mark. Children of Mana Review. IGN. Ziff Davis. 2006-10-31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Mueller, Greg. Children of Mana Review.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6-11-13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 
  4. ^ The Children of Mana. Nintendo Power. Nintendo.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0). 
  5. ^ Kohler, Chris. More Compilation of Final Fantasy VII details.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4-09-24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6. ^ Harris, Craig. Nintendo DS Line-up, Part Two. IGN. Ziff Davis. 2004-08-10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7. ^ 7.0 7.1 Day, Ashley. Featured: The Secrets of Mana. Retro Gamer (Imagine Publishing). February 2011, (85): 24–31. ISSN 1742-3155. 
  8. ^ Gantayat, Anoop. Mana At Last. IGN. Ziff Davis. 2005-09-28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9. ^ Products. Nex Entertainment. [201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5) (日语). 
  10. ^ Niizumi, Hirohiko. Children of Mana gets delivery date. GameSpot. CBS Interactive. 2005-12-01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11. ^ RPGamer Feature - Children of Mana Interview with Kouichi Ishii. RPGamer. CraveOnline. 2006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12. ^ Bramwell, Tom. Mana a Mana.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6-05-16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0). 
  13. ^ Greening, Chris. Seiken Densetsu Children of Mana Original Soundtrack :: Review by Chris.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0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9). 
  14. ^ Seiken Densetsu Children of Mana Original Soundtrack. Square Enix Music Online. [200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0). 
  15. ^ Children of Mana Reviews. GameRankings. CBS Interactive.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3). 
  16. ^ Children of Mana.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0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1). 
  17. ^ 17.0 17.1 Parish, Jeremy. Children of Mana (Nintendo DS). 1UP.com. Ziff Davis. 2006-10-01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5).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Fahey, Rob. Children of Mana.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07-01-21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19. ^ 19.0 19.1 19.2 聖剣伝説DS チルドレン オブ マナ. Shūkan Famitsū. Enterbrain.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6) (日语). 
  20. ^ 20.0 20.1 20.2 Review: Children of Mana. GamePro. 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2006-10-30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30). 
  21. ^ 21.0 21.1 21.2 21.3 Padilla, Raymond. Children of Mana Review. GamesRadar. Future. 2006-10-27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3). 
  22. ^ Jenkins, David. Japanese Sales Charts, Week Ending March 5. Gamasutra. UBM. 2006-03-10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23. ^ ファミ通ゲーム白書2007. エンターブレイン. 2007: 387. ISBN 978-4-7577-3577-4. NDL 21240454 (日语). 

外部链接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