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總描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上圖:2020 年香港奧運站周圍嘅地圖,好近噉睇奧運站周圍嘅地區;幅圖列出咗啲同幾個地標嘅名。
下圖:描述成個香港嘅地圖;深色嗰笪係九龍西,呢幅地圖應該唔會有奧運站周圍啲街嘅名。

總描粵拼zung2 miu4英文generalization)係設計地圖嗰時會用到嘅一種技巧,無論人手畫地圖定寫演算法電腦顯示地圖,都有機會用到。總描講緊嘅係由一幅 zoom 得近嘅地圖嗰度衍生出一幅 zoom 得冇咁近嘅地圖嗰陣,幅圖嘅細節要做些少修改。最簡單嘅手法,就係拎走一啲冇咁「重要」嘅地方嘅名,等幅地圖可以少啲文字

總描有陣時會引致所謂嘅巴爾的摩現象:總描表示 zoom 得冇咁近嘅地圖會少咗好多「冇咁重要」嘅細節;是但攞一件地圖上嘅物體,就算佢真係有返咁上下重要,如果佢附近有另一樣重要度更高嘅嘢,佢都會(喺畫地圖嘅過程當中)被忽略。呢種情況嘅一個出名例子係美國巴爾的摩—巴爾的摩係一座幾大嘅城市,但係佢喺正美國首都華盛頓市隔離,因此 zoom 得冇咁近嘅地圖成日都會忽略佢。

理論諗頭

[編輯]
内文:地圖學

總描個漢字名可以理解做「體噉寫」嘅意思,而佢喺英文(以及其他歐洲語言)入便嘅名,係取自廣義化嘅。

廣義化泛指「攞走啲不必要嘅細節嘢」:地圖係一種向對象傳達資訊嘅物體,而資訊太多係會令人唔舒服嘅,所以一旦資訊量上升(例如用家開緊 Google 地圖嚟睇,然後佢撳掣想 zoom 遠啲,跟住幅地圖就要顯示多幾座城市),設計者就可能有必要減低返資訊嘅量[註 1],一種簡單嘅做法就係將啲冇咁「重要」嘅細節攞走[1]

設計技巧

[編輯]

以下列出咗一系列技巧,講到 zoom 得遠嘅地圖要做乜嘢調整[2][3][4]

選描(英:select / filter / omission)
要處理 zoom 得冇咁近嘅地圖,最簡單嘅方法係「揀其中一啲嘢嚟描寫」,即係將部份嘅資訊攞走,尤其係一啲冇咁「重要」嘅資訊。想像而家有一幅地圖描繪珠江三角洲,應該會包含晒好似香港澳門廣州同埋其餘嘅珠三角城市,但如果幅地圖 zoom 遠啲,變成描繪晒成個中國,就可能會提香港同廣州,但唔提其他珠三角城市。
地圖學同相關領域嘅研究者對於「要點衡量一件資訊有幾重要」都有些少著墨,佢哋常用嘅標準有人口大細(人口多啲嘅比較重要)同空間大細(佔空間多啲嘅比較重要)呀噉,而一般嚟講國家嘅首都以及首府都會畀人當係「比較重要」嘅。不過,呢種噉嘅做法可以引起巴爾的摩現象(詳情下面有講)嘅問題。
簡化(英:simplify)
講緊對嘅處理,可以理解做「減少角嘅數量」。想像依家一幅地圖描繪一座大城市嘅某一區,用 Google 地圖 zoom 近睇就會知,啲街往往係唔成直線嘅,條條街都係要用好幾條直線先畫到出嚟,例如有條街實際上係五條直線組成(有四隻角),但係一 zoom 遠嗰陣,幅地圖大可以將角嘅數量減少,甚至索性將嗰條街畫做直線算數。用圖像化嘅方式講解,可以睇吓下邊嗰幅圖,角數量愈少表示簡化程度愈高。
溶化,或者結合(英:merge / dissolve / amalgamation / agglomeration / combine... 等)
指緊將相鄰嘅特徵結合,變成一個特徵。想像依家一幅地圖描繪一連串山脈,呢連串山脈由好幾個彼此之間唔相連嘅山脊組成,一幅 zoom 近嘅地圖會顥示晒呢幾個山脊,當佢哋係分開嘅幾嚿物體,而一幅 zoom 得遠啲嘅地圖可能會將呢幾個山脊當成一大條連續不斷嘅山脈噉嚟畫(忽略咗幾個山脊之間嘅空間);而現實應用當中嘅地圖,成日都會將啲建築群畫做一嚿大嘅單一物體。
類化(英:typify)
將一大拃相似嘅特徵,畫做少量嘅符號。例如想像依家有笪地方有十幾個山窿(大拃相似嘅特徵),如果幅地圖 zoom 得比較遠,製作者覺得畫晒十幾個山窿嘅精確位置太撈絞,就畫低四個山窿符號(少量嘅符號)喺嗰個區域,表達「呢頭有大拃山窿,唔係真係得四個山窿咁少」嘅資訊。
崩塌(英:collapse)
降低地圖上一件物體嘅維度,例如係將一座城市(一件 3D 嘅物體,有 2D 嘅面積)畫成一(一嚿 0D 嘅物體),又或者係將一條(有 2D 嘅面積)畫成一條線(一嚿 1D 嘅物體)。畫地圖嘅人好多時都會用某啲參數表示件物體嘅特性,即係例如將所有嘅城市畫做點,但係點嘅大細(一個參數)會同座城市嘅人口成正比
誇張(英:exaggeration)
將地圖上嘅某啲幾何特性特登畫得大啲粗啲,用意在於想令到嗰樣特徵比較易睇到。例如地圖好多時都會將啲重要嘅高速公路畫得粗啲,不過公路 A 條線係公路 B 條線嘅兩倍咁粗,唔表示公路 A 真係公路 B 嘅兩倍咁闊。
移位(英:displace)
地圖上兩件物體太接近,只要 zoom 得夠遠兩件物體就會望落好似喺同一位置噉,所以個設計者會將佢哋移吓位。移位成日都會配合誇張嚟用—物體做咗誇張,畫得大咗粗咗,好多時就會同佢周圍嘅物體出現空間上嘅重疊。

巴爾的摩現象

[編輯]

巴爾的摩現象係地圖學上嘅一個術語,講緊有陣時一座城市明明好重要(佔地大、人口多、又係金融中心),但係就因為總描而冇喺地圖上面出現,同時明顯「冇咁重要」(佔地細、人口細、又唔係多經濟活動)嘅城市就通過到總描喺地圖上面出現。呢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係因為重要嘅城市喺正某啲極重要嘅物體隔離,而「冇咁重要」嘅城市就喺啲了無人煙嘅山旮旯地區,所以前者就喺選描等嘅過程當中消失咗,後者反而保留到落嚟可以喺 zoom 得遠嘅地圖上面出現。

舉個具體例子說明,呢種現象嘅一個出名例子係美國名城巴爾的摩(Baltimore)同埋澳洲小鎮愛麗絲泉(Alice Springs)。根據一般嘅基準,巴爾的摩係一座好重要嘅城市,而相比之下,愛麗絲泉只係一個鎮仔。對比—

  • 巴爾的摩:2024 年人口超過 500,000,係馬利蘭州最大城市。
  • 愛麗絲泉:2024 年人口約莫 25,000,屬澳洲北領地達爾文港(北領地個首府)同期人口約莫係 140,000。

但係事實表明,好多地圖都唔會顯示巴爾的摩,同時澳洲地圖就幅幅都有愛麗絲泉咁滯。理由就係巴爾的摩現象:巴爾的摩雖然係有返咁上下重要,但係佢隔離冇幾遠嘅地方就係身為美國首都嘅華盛頓市(Washington D. C.)—即係話地圖一旦要 zoom 遠啲,畫地圖嘅人或者顯示地圖嘅電腦就實要諗「要顯示巴爾的摩定係顯示華盛頓市」嘅問題,巴爾的摩次次都「唔夠華盛頓市咁重要」而喺地圖上面「消失咗」。相比之下,愛麗絲泉雖然係個好細嘅鎮仔,但係佢四圍都係了無人煙嘅沙漠,冇任何嘢可以透過選描令到愛麗絲泉「喺地圖上消失」。

相關嘅文

[編輯]


2016 年影到嘅巴爾的摩日落景色

文獻

[編輯]

本文引用咗以下依啲學術文獻

  1. Brassel, Kurt E.; Weibel, Robert (1988).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utomated map gener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2 (3): 229-244.
  2. Li, Zhilin (February 2007). "Digital Map Generalization at the Age of the Enlightenment: A review of the First Forty Years".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 44 (1): 80-93.
  3. Roth, Robert E.; Brewer, Cynthia A.; Stryker, Michael S. (2011). "A typology of operators for maintaining legible map designs at multiple scales". Cartographic Perspectives (68): 29-64.
  4. Tyner, Judith (2010). Principles of Map Design. Guilford Press. pp. 82-90.
  5. Harrie, L. (2001). An optimisation approach to cartographic generalisation. Sweden: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Lun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nd University.

註解

[編輯]
  1. 但係資訊量呢家嘢要點量度,同埋要點計「最佳資訊量係幾多」,可以幾難搞。詳情可以睇睇資訊理論認知負荷嘅相關概念。

外拎

[編輯]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