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 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战争艰苦而惨烈,在战略撤退中戴安澜将军负重伤,1942年5月逝世。同时在这次战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全师出国时是一个拥有1万余人的加强师,最终回到国内时仅剩2600余人,伤亡达75%以上。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由滇西进入缅甸,与日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战斗,失利后,一部返回滇西,据守怒江天险以阻敌;另一部退入印度蓝伽,组成中国驻印军,亦称新军,接受美国装备并受美军训练。而后,由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了主动权,中国驻印军与英、美军协同,遂于1943年10月对缅北日军展开反攻,即缅北滇西战役。在滇西怒江与日军对峙的中国远征军,也于1944年5月发起了松山战役和腾冲战役,并于1945年1月27日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缅公路完全打通,中国远征军班师回国。

  1943年10月,揭开了缅北滇西反攻的战幕。其时,日军的缅甸方面军有11个师团,近30万人马.中国驻印军从印度的列多发南地区出发,身侵缅日军攻击。我官兵经一年多作战,先后赢得了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等战役的巨大胜利,在中国远征军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亲乘胜向滇西畹町推进。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从滇西开始反攻。将士们坚持血战8个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终于和中国驻印军在畹町胜利会师。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地位,远征军将士们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

  中国远征军以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日军的伤亡,取得的一个个胜利,在某些人看来并不值得称道。然而我们应该记住,这是中国正面战场唯一取得全胜的攻势性作战,同时也取得了抗战中仅有的几次对日军的全歼战。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牺牲精神才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数百万抗战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东亚和南亚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亚洲战场上,由于中国实际牵制了60%以上的日军陆军,彻底打破了日本军部数月征服中国、尔后北进苏联与纳粹德国会师、进入西亚和欧洲战场的战略构想;其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粉碎了日军经缅犯我的真正意图。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并取得胜利,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历时17个月,在缅甸北部山区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炎热多雨的气侯条件下,英勇作战,取得显著战绩,此后,日军再无力发动对缅北的大规模进攻。其意义深远,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对稳定豫湘桂战役后正面战场战局起了积极作用,也揭开了正面战场的反攻序幕,将日军赶出中国西南大门,彻底粉碎了日军从西南风所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同时,有力地支援了英军对英帕尔的坚守和对缅中的出击作战,体现了中国军民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战期间中国为支援英军抗击侵缅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进行的出国作战,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的一次军事合作,是中国军队向日军发起的战略性反攻,也是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中国远征军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仍然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虽然经历失败,但其付出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说,中国远征军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远征军,以数万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反攻作战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物资的封锁,同时减轻了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在国际上博得了崇高的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中国远征军是中华民国政府于1941年底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当1939年9月1日在欧洲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6月4日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望借助中国长期抗战的经验和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战局,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华民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1942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姆地区统一过,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打响。杜聿明率年轻的装甲兵团战车第一营的两个连投入战斗。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在激战中,有辆战车抛锚。淞沪前线司令官张治中误以为士兵畏葸不前,以军法相威胁。于是,战车连连长指挥战车继续冲锋,后被日军击毁。张治中在望远镜中目睹战车连的覆没,不禁热泪盈眶

  三个月后,国民党军队从上海撤退,杜聿明所属的战车部队留守南京,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损失惨重。

  1938年1月,杜聿明的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休整。这时,国民政府向欧美各国购进一批新式装备,有苏联九吨半战车80辆,德国朋斯柴油卡车百余辆,美国福特卡车400余辆,美造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40余辆,陆续到达国内。

  军事委员会命令装甲兵团扩编为国民党军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第二百师。杜聿明为师长、邱清泉为副师长,廖耀湘为参谋长。第二百师编制比一般陆军师庞大,师司令部设有参谋、副官、军需等八大处,所属部队有两个战车团、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战车防御炮团,另有特务营、通讯营、搜索营、工兵营等及修理厂、医院等,全师兵力约两万人。

  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为新编第十一军,杜聿明为副军长,该军是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下辖第七十七、第二百、新编第二十二师。1939年2月,新编第十一军番号改为第五军,杜聿明任军长。

  昆仑关激战获胜

  1939年,日本侵略军为企图截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正集结兵力,准备开辟华南战场。同年11月15日清晨,华南沿海的钦县、防城、合浦、小董、灵山等地的军事设施,突然遭到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的猛烈轰炸;8时10分,在舰艇炮火的掩护下,日军第五师团、第八师团、盐田兵团、中村支队强行登陆,突破中国的防线,兵分三路,向北突进,17日,广西要地南宁告急。

  军情似火,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第五军从南岳衡山调赴桂南战场。杜聿明不敢怠慢,以二百师师长戴安澜为全军先遣部队,限三日内赶到南宁,占领阵地后,掩护全师逐次转进。

  11月23日,第二百师六百团经过上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与日军二十一旅团几乎同时到达南宁以北二、三塘。殊死的战斗竟达两天半,六百团的战士顾不上体力疲劳和给养不足,英勇顽强,终使日军攻势顿挫,但该团损失很大,团长邵一之血洒沙场。

  六百团转移到高峰隘一带阵地,修筑工事,防止敌人北进。五九八团乘汽车刚赶到八塘,就与日军步兵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森本宅二中佐率领的第三大队和日军骑兵第五联队展开激战。

  军长杜聿明与新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荣誉第一师师长郑洞国,先后到达迁江附近。

  12月16日晚,军长杜聿明在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指示作战机宜。杜聿明指着地图说;“我军以收复南宁为目的,决定于18日拂晓开始攻击;先以一部迂回八塘敌阵地之右侧翼,攻略八塘、昆仑关后,以一部向二塘追击,主力于五塘、横岭、谭蓬村一线,整理态势,再继续向南宁攻击前进。”

  凌晨2时整,两颗红色号弹腾空而起,荣一师开始了对昆仑关的局部夜袭,成排的曳光弹交织在一起,伴随着爆炸声,山川和大地都在猛烈地颤抖。三团和二团的士兵们,在二团长汪波和三团长郑庭笈的指挥下,以轻重机枪和手榴弹开道,迅速地冲向高地。日军在突然打击之下乱了阵脚。第二团首先攻占了441高地和老毛岭,接着第三团也攻占了600高地,速度之快令守日军防不胜防。

  日军今村均师团长急派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联队火速赶往昆仑关。日军分乘31辆汽车从南宁出发,车队腾起的尘埃像一条滚滚向前的巨蟒,沿邕宾公路向北急进,不到两小时就到达九塘。坚守昆仑关的日军得到援军的支援,在山炮、迫击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开始反扑。

  荣一师第三团组织了密集的火力网,拦住了日田村中队的反扑。激战到拂晓4时,第五军的一线部队在战车和炮兵的协助下,对昆仑关正面之敌猛烈攻击。10时40分,荣一师右翼二团攻占罗塘南端高地,并向昆仑关方向逼进;另以一部攻击界首附近残敌。11时许,大部分日军抵挡不住了,纷纷向九塘退却,但是公路东侧、界首西北及600高地南侧等高地的残敌,仍坚守顽抗,下午2时,荣一师左翼队进展至枯桃岭、同平一线。此时,日机10余架临空,协助其日军步炮兵向罗塘南侧高地、60东方高地、600高地猛烈袭击;荣一师攻势受挫。

  与此同时,邱清泉的新二十二师分两个纵队,于17日晚利用天黑由黄盛岭、茅岭之线向南推进。军长杜聿明复令该师向五塘、六塘以北地区前进,切断敌之退路,以协助荣一师歼灭昆仑关、九塘、八塘之敌。该师左翼队在六十六团团长刘俊生带领下占领韦村,与敌人警戒部队交火,激战到20时40分将敌击退,并继续追击。六十六团占领六塘,刘团长立即命令构筑工事,同时派人将公路、桥梁及通讯联络彻底破坏。

...查看更多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当年中华民族的生存来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1942年3月,缅北已经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在连通中缅两国的滇缅公路上,尘土飞扬,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拉开了中国远征军出国征战的序幕,翻开历史悲壮的一页……

  缅战之初,国军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入缅作战。抗日名将戴安澜奉命率第二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以,“扬威国外,藉伸正义”。行军途中,将军踌躇满志地写下《七绝·远征》:

  万里旌旗耀眼开,

  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

  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

  远征功业迈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

  先挽长弓射夕阳。

  然而,英国人未想过防守缅甸只需要中国人拖延时间。作为国内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国民军王牌师的第二00师,从进入同古抗敌开始,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的缅北作战中,竟在接连创下赫赫血火战功后,一步步走向溃退寂灭;戴安澜将军自己也马革裹尸,战死在缅北丛林中

  投身抗战:胸怀力挽狂澜之志功勋卓著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原名炳阳。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感召和端甫叔祖的指引,1924年3月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他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后,为表达自己搏击长空、力挽狂澜之志,更名为安澜,立号海鸥。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海鸥’将军。

  在国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十余年间,他时刻想着如何收复失地,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在那战火纷飞、列强猖獗的年代,将军视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为最好的榜样。他在日记和书中写道:

  “爱国心的作用,是如何的伟大啊!……收复东北失地,(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六十年的国仇,才可以从此昭雪!夜深了,带着愤怒的情绪,去寻觅必要的休息。”

  “今日为‘九一八’六周年,国难重重,悲愤已极!……我辈应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极,不悲观,来拯救国家,复兴民族。”

  “要完成大业,必须人人有做中国男儿抱负,我们战争目的,是为救亡,日本终必败亡,只在我们奋斗耳。”

  1933年3月,戴安澜任国军17军25师145团团长,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因功获五等云麾勋章;1937年8月,台儿庄大捷后他荣获华胄奖章,并晋升为89师副师长;1938年夏天,他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立大功一次;1939年11月他又参加了昆仑关大战,获四等“宝鼎勋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00师奔赴缅甸战区,接替英军抗击侵缅日军。在同古保卫战、棠吉攻坚战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敌制胜,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固守同古:矫正西方人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

  戴安澜将军率领的第五军第二00师,是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机械化装备的部队。1942年3月8日,作为远征军先遣部队的第200师星夜赶到同古。这是一座位于缅南平原的小城,距缅甸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时的英缅军,在日军凌厉攻势下,正如潮水般溃退。

  19日,追击撤退英缅军至皮尤河西岸的日军,率先与防守同古的第200师先头部队接火。战讯传来,戴安澜宣布:“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查看更多

  首次远征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1942年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1942年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1942年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1942年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此时防守腊戍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1942年4月26日放弃棠吉。

  日军于4月26日逼近曼德勒,左翼的第6军在新30师西调后兵力不足,作战能力很弱,第66军增援不及,日军第56师团趁机猛攻东线远征军阵地,史迪威和罗卓英于4月27日下午17时下令放弃曼德勒,部队向北转移,但为时已晚,日军连续攻占棠吉、八莫、腊戍、密支那等地,切断了第5军的后路,并越过中缅边境,侵入中国云南滇西境内,攻占了畹町、龙陵等地,并于5月5日抵抗怒江西岸的惠通桥地区,中国远征军急调第71军入滇对日军实施反击;亦于5月5日,刚刚抵达怒江东岸的第36师及两个工兵连炸毁了惠通桥,将敌阻于怒江西岸,双方隔河对峙,这才阻止了日军继续向中国大西南的进一步扩张。

...查看更多

  他们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羸弱的中国第一次派出军队到国外作战。他们在错误的时间出击,他们是为了中国的尊严去失败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们牺牲的非常有价值,但是对于当时中国的时局,在那个实际上还是军阀割据的年代,他们是政治家们争取国际援助保住形式上国家统一的砝码。

  失败一:错误的国际敌我态势的判断。1942年3月,远征军出征时的国际敌我态势是敌攻我退守,敌人的气焰盛嚣至极如魔兽入侵。(德国并没有被莫斯科的失败遏制住攻势,日军携珍珠港之胜利席卷东南亚)此时,同盟国应当全面退守,凭借积累的战争资源拼消耗,以空间换时间,逐步消耗掉轴心国力求速战速胜的攻势。而中国派出了一支优秀的军队让他们不合时宜的反攻。一心渴望扬汉唐雄风的中华民族不得不再一次吞下战败的耻辱。

  失败二:错误的友军战略判断。英国人只会对英国的利益服务。大腹便便的丘吉尔狠狠地耍了英武的蒋介石。他们在波兰战役后就明白,东南亚的驻军是竭尽全力在殖民地为大英帝国积累战争物资(可能用掠夺更贴切)。尽管有美国的珍珠港之耻为鉴,但是大英帝国起初还是没有把后起之秀的日本瞧在眼里,本打算单独防守中南半岛,但是看到日本如此迅速的完成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战役目标,英国人对国际敌我态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当日军入侵中南半岛准备切断中国的国际援助时,英国的决策者们就英明地确定了收缩兵力,积蓄力量,放弃中南半岛,拉长日军的补给线,而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对日本进行战略相持的亚太计划,(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具备地理优势,而日本的军事政治实力能攻到这些据点边就已经到了极限。何况日本政府知道,只要中国的抗日政府不倒,中南半岛的日军就有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再拉长日军已经到极限的运输线,他们就是在嘲笑日军的人数太多了。)英国人没有必要为保卫中国的运输线送命,但是直接撤出,太损大英帝国的尊严,所以缅甸的英军撑到十万精锐中国军队的远征,然后按计划撤退。中国人不但没想到高傲的英国人会自己放弃自己的殖民地,而且我们还一厢情愿认为英国人应该协防缅甸。

  失败三:高估国民党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被英国人耍弄,腊戍失守,双重打击使中国远征军无心恋战,所以总退却是不可避免的。退却并不是耻辱!绕过锐气到顶点的日本人,走野人山在当时看来不过是多走一段路,多走路总好过丢了命。共产党的红军可以爬雪山,过草地,远征军的情况显然比他们好多了。然而,不知为什么参谋部居然没有计算出这支部队的每天物资消耗情况,更没有想到恶劣情况下官兵平等,甚至军官对士兵的照顾和表率才能战胜困难。也难怪,国民党军队五次剿匪都是以强凌弱,共产党军队是出了名的钻山沟,打野兽,吃野菜,走弓背路,而国民党自剿匪以来,国民党只要是成建制的部队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锻炼,还是应该虚心向共产党学习,向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会吃亏,也不知当时国民党的参谋部有没有向坚持过三年游击战争的新四军虚心请教,在这一点上,你们不如新四军。尽管条件恶劣,但是杜聿明将军表现出了两千年孔孟文化培养出来的好品质,他忠于他的领袖,他知道手中整训后即可又成为六万精锐的败兵是领袖确保中国形式上统一的砝码,是震慑国内各路诸侯的宝剑,所以无论如何他要把这六万人带回领袖身边。其情可悯,其人可嘉!虽然恶劣情况估计不足,导致大部分兵源命丧野人山,错不在将军,而在于军队的建设体系,也是这一点让蒋介石看到了杜聿明的忠心。而远去印度的孙立人,虽然从打日本的国际战略角度看,这是对的,但是远在天边的军队能帮助领袖巩固统治吗?他的政治立场有问题,在劣势的情况下,他极有可能抛弃他的党国,他的领袖,所以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的孙立人此时忽略了他是生活在这个有着两千年辉煌封建文明的中国环境中。领袖决定重建驻印军后,经过高人点拨的孙立人知道38师在战略反攻中必须豁出命去打日本,无数的战功和民族英雄的头衔或许可以保住他的一条命,稍有差池,他的性命不保!

  一,中国远征军不能在缅甸进行逐步退守战略。如果出兵就是在缅甸进行退守,确保不发生后来历史上的怒江惨案和野人山惨剧,那么中国还不如不派军队入缅作战。这样的战略是傻瓜干的买卖,就是赔上中国优秀军人的性命和武器赚来一无所有(我们的目的是获得途经缅甸的国际援助啊!)。中国军队入缅只能是要么把日本赶出缅甸,要么迅速退回中国选择地理条件进行战略布防。

  二, 中国远征军不能反攻腊戍。 搞确定中国是被英国耍了和腊戍(远征军在缅甸的后勤补给基地)被日军占领。虽然腊戍的防守日军只有一万人,而远征军手中还有六万多人,但是腊戍以西的远征军后面还有三个日本师团正披星戴月赶来,这时让没有粮秣武器供应的远征军向锐气正盛占据地理优势的腊戍日军发起进攻,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无异于自杀。而且就算打下腊戍,中国第一次远征缅甸的战役目的(保住国际运输线)还是不能实现。不如走弓背路,从野人山回国,在中国布防。

  但就军事战略论述:

  日军突袭腊戍的战略如同配合东南亚战役进行的珍珠港偷袭。反日同盟都以为日本会直接进攻东南亚,把东南亚的防守寄希望于在珍珠港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然而,日本人肯定要进攻东南亚,但是日本人偏偏先偷袭了珍珠港,打碎东南亚防守军的战斗心,然后把绝望的东南亚防守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全部解决。该战略如同朝鲜战争中的“万岁军之战”。38军的113师大白天竟然直插三所里和龙源里,一举切断美军南撤弓弦路。南北美军在优势的空军帮助下相距不过一公里,但是就是不能突破弓弦路上这一公里的狙击线,最后北面美军改走弓背路,南面美军大踏步后撤。

  杜聿明是一位优秀的将军,他没有让没有空军支援的远征军东西夹击,而是让东面的远征军直接撤回中国,西面的远征军直接走弓背路,爬野人山回国。如果在国民党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执行杜聿明的后撤战略,一切就还是未知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地带,又是东南亚地区战场的主要作战地区。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表明了中国军队还没有屈服。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

分享

×
  • QQ空间
  • 朋友网
  • 腾讯微博
  • 微信
  • QQ好友
取消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